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 赵增彦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阐明了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复杂,面临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一方面,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各种社会稳定风险不断聚集、交织、叠加且日益转向意识形态领域。尽管当前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我国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思想认识偏颇、队伍素质不强、阵地管理不严、好人主义作祟等问题,需要认真对待、解决。
首先,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和政权的兴衰与安危。强力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国家总体安全。我们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真正把高校建设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其次,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意识形态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作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所有教师必须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强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建设善于办学理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确保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必须坚持高标准选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党和人民放心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师资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各项方针政策、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能够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对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网络宣传工作人员系统培训力度。意识形态战线工作者要自觉学通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觉悟和政策理论水平,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及时跟进中央文件要求和上级工作部署,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队伍有人管、阵地有人守、舆情有人察、工作有人干。
再次,严格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意识形态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是把握好意识形态的前线堡垒。意识形态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为此,我们要积极发力。
一是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以学生获得感为根本评价导向,以“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为根本评价标准,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坚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更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选优配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切实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联动效应。
二是抓好互联网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02亿人;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网民的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和青年学生,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生代”“拇指族”大学生。高校要建好网络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加强反邪教宣传教育,充分掌握网络舆论战中的主导权、主动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管好网络阵地,依托网络侦查和监管技术搭建有效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防控平台,不断巩固完善高校网络信息应急机制和网上舆情联动反应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有效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要用好网络资源,掌握并提高运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微媒体新媒体的能力,推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传播手段、话语方式,着眼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使高校网络阵地成为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三是抓好校园文化设施与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要认真贯彻“谁主办、谁负责、谁监管”原则,加强对校报、校刊、杂志、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橱窗、校园海报、校园广告等校园文化设施以及学术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培训会、讲坛、论坛、社团、沙龙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并指定专人对活动进行全程监管,绝不给任何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和传播条件。最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校各部门和各院系共同参与、上下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高校党委要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意识形态风险挑战,及时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以及师生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时刻绷紧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这根弦,切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与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要切实分别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与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校长和班子其他成员要切实承担起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责任以及对分管部门或业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领导责任;党委宣传部门要通过制定工作计划、统一协调配置全校宣传思想工作资源、统一协调部署各部门开展工作、统一检查督促考核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对日常宣传思想工作进行管理等方式,代表高校党委牵头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按照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意识形态责任制贯彻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各个教学院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持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敢于动真碰硬,严厉追责问责。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是大非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决不能明哲保身、袖手旁观、隔岸观火,必须主动作为、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当战士、不当绅士,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理直气壮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让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勇于和善于向错误倾向做斗争的意识形态工作者腰板挺起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失职、渎职、庸、懒、散者受到应有的批评、处分和惩罚,促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真正活起来、硬起来、强起来,帮助广大师生澄清模糊认识、划清是非界限,为推动高校改革发展以及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道义支撑。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四个自信”研究》(17JDSZK020)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